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

人生真正的必需

作者 陳鳳翔

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:「你別再以為,只要咬牙忍一忍,好日子還會回來,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。」真是嚇壞了許多台灣人。尤其台灣最近正逢油價、物價集體上漲的敏感時刻,讓大前研一《中低階層的衝擊》書裡第一章標題『M型社會』這四字爆紅,即使不懂英文的阿公阿嬤也能將這些詞掛在嘴上。各家媒體更是到處挖掘『不景氣』的新聞,讓大家想要不覺得窮也難。

但台灣目前根本還不是M型社會。有些人拿行政院主計處公佈數據,分析台灣的所得分配,仍是常態分配,並沒有M化。不管是民進黨執政,或是之前國民黨執政期間,物價的上漲跟薪水的調升大概持平。可以說,物質生活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差。若從全世界的排名來看,台灣的貧富差距與失業率,這兩個數據都是持續排名在全球約兩百多個國家中的前五分之一里。

即使是大前研一,也沒有說「台灣已經M型社會了」,而是說美國、日本有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,台灣目前有些跡象,請大家注意,政府民間上下若能齊心努力,就可以扭轉這個趨勢。媒體誇大、斷章取義的說法,令所有的人都認為台灣社會已落入『貧者越貧,富者越富』的不公平現象中。

問題來了。為何人們會普遍感到變窮,感到台灣已經M化,感到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困難,感到生存的痛苦呢?若人們沒有這些實際的感受,傳媒怎能令『M型社會』造勢成功。

造成生活感受與真實情況兩造間這樣大的落差,背後原因固然複雜多元,但有個關鍵影響原因,那就是科技的進步使得慾望不斷被開發,讓人們認為的必需品,越來越多。

回頭看二十年前的大學校園。只有工學院學生需要使用電腦,全班也沒幾個人擁有自己的電腦;生活面來看,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與雙腿,衣服是手洗,學校提供脫水機。沒人喝飲料。根本還沒有手機這種東西。但是,現今電腦被認為是大學生學習的必備品。交通工具是摩托車,衣服絕對是洗衣機洗,甚至外包送洗。幾乎每天一杯飲料,手機必然人手一台。

二十年,讓大學生的必需品增加許多。電腦、手機、摩托車,連帶每月數百元的油錢、通話費、網路費,此外還有洗衣費、飲料費,男生有各樣的娛樂與交際費,女生也有儀容、置裝費。科技進步使得生活必需品變多很多,薪資怎樣增加,怎樣也追趕不上必需品的購置。若不懂得分辨什麼是生活的必需品,自然會覺得經濟拮据。

近日兒童福利聯盟針對小學四、五、六年級學童,做了兒童貧富差距調查,公佈結果「超過半數的窮小孩在家沒有書桌;七成家裡沒有網路;六成二課後沒有人指導回家作業;四成五家裡沒電腦;…」從中可見多數人會認為,電腦、網路、書桌、擁有課外書都是小學生的必需品。認同這些是小學生必需品的家長,自然會覺得賺的錢不夠。但,較少人去思考,裡頭提的幾項,真的是小學生的必需品嗎?

拿電腦與網路來講,是大學生的必備學習工具沒錯,但小學生為何需要?政府與民間機關曾發起給貧窮落後地區小學生低價二手電腦運動,結果這項美意,卻害慘這些小學生。因為這些小學生的問題,多半是父母或工作忙碌、或沒有家庭教育的觀念,所以放學後都是讓小孩子放牛吃草,自由活動。當這些小孩子擁有電腦與網路之後,他們不是用來學習,大部分都是拿來上網打電動,造成他們更是落入貧窮的惡性循環。

小學生真正的必需品是足夠的親子共處,上下兩代溫馨的互動時間,是整全孩童發展的家庭教育。簡單的說,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愛,陪伴與關懷。與其給會害人網路成癮的電腦,還不如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或陪讀。

媒體總是報導上流社會的奢華,把一般人洗腦,誤認許多不必要的物質為必需品(出國旅遊、預備退休金一千五百萬、整型…)。使得中產階級再怎樣努力賺錢,也無法填滿這些媒體製造出來的物質黑洞,人心當然惶惶。但,真正的必需品,媒體根本不報。

就像「超過半數的窮小孩在家沒有書桌」,誤導人們以為答案只有一個,就是他們全部都窮到極點。但是,一張最簡單的摺疊桌子,兩百元就有。台灣對於低收入戶的照顧,絕對不可能超過半數的窮人家庭連兩百元都出不起。應該要繼續探究追蹤的是去瞭解「家長為何不購置?」是否他們不懂得財務分配?每月有錢買酒買菸,卻沒錢買張書桌。或是沒有家庭教育的觀念,認為孩子的讀書活動僅限於學校?…等等非物質因素。

單向度的報導,將人們的思考全簡化為「物質」答案。幸福快樂也被化約為「物質多寡」。以致於多數的人們根本還沒有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,卻錯覺自己很窮。政治人物說,『笨蛋,問題在經濟!』真是這樣子的嗎?當然經濟問題很重要,政府也應該帶領各行業不斷經濟成長。但恐怕多數人的問題是在非物質的答案!就像小學生們真正的必需品是父母的愛,陪伴與關懷。我們可以說,『笨蛋,問題在瞭解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必需!』

沒有留言: